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_足利义满与一休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他竟是一休里足利大将军的原型吗?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

2.《聪明的一休》中,一休和足利将军是怎么样的关系?

3.请教一休的身世,西右卫门、大将军都是谁?

4."一休"真有其人吗?

5.一休是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儿子那为什么会当和尚呢

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_足利义满与一休

他竟是一休里足利大将军的原型吗?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

        70、80后耳熟能详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个像大孩子一样喜怒无常、养尊处优的足利大将军,他嫉妒一休的智慧,常常给一休出难题;但是一遇到麻烦事,又会腆著脸来请一休哥帮忙。

        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统一了日本南北朝、被明永乐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现实中的足利义满少年老成、富有谋略,完全不是动画片中那副没遛儿的样子。而且他还有大概就是一休的亲生爷爷……

        日本的幕府原指将军出征时的军帐,后来演化成一种决定权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权机构。而在最早的幕府「镰仓幕府」晚期,出了个特别会挑事和逃跑的天皇:后醍醐天皇。

       

        谁都不愿意当个徒有其名的摆设,后醍醐天皇也是如此。他窥探到镰仓幕府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已动摇,于是以为实际已成熟,便结交众多贵族、僧侣、武士,秘密推翻镰仓幕府。但事情非常快败露,后醍醐天皇只好向幕府服软、写保证书保证自个没有倒幕之心。「正中之变」以失败告终,后人觉得天皇亲自谋反非常有趣,于是干脆称之为「天皇御谋反」。

        虽然「正中之变」失败,但是镰仓幕府与天皇间的矛盾已表面化。1331年,后醍醐天皇男扮女装,带着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出逃,号召各路诸侯勤王。结果没什么人搭理他。被抓回来的天皇遭幕府流放。

        两年后,后醍醐天皇又从流放地逃跑,再次号召诸侯勤王。此时镰仓幕府已风雨飘摇,许多豪族、武士看到了机会,纷纷响应(不是天皇的人气提高了,是大家看到牛市了)。足利义满的爷爷足利尊氏作为勤王的主力,协同各路人马灭亡了镰仓幕府。

        后醍醐天皇想效仿光武帝刘秀再兴汉室,所以订了个跟刘秀一模一样的新年号「建武」。可是这位天皇逃跑在行,治国却不给力,他无视勤王诸侯的利益,只想大权独揽。一番较量之后,建武中兴失败,后醍醐天皇退位,称「太上天皇」。

        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后醍醐天皇再次男扮女装带着「三神器」逃跑,来到日本南部另立朝廷,日本进入「一天两帝南北京」的南北朝对峙阶段。此时天皇在贵族武士心中已不值钱了,足利尊氏的属下甚至说道:「假如世界上非要有天皇的话,用木头雕一个戳在那里多省心啊。」

        不过皇权这个名号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像中国一样,在日本,不统一就意味着战争。南北朝之间,战事不断。

        足利义满出生刚好100天后,他的爷爷足利尊氏去世,其父足利义诠任室町幕府将军。3岁时,南朝军队攻陷京都,足利义满逃走避难。第二年,北朝军队又夺回京都,在回京都的途中,年仅四岁的足利义满见到摄津国一处风景十分优美,于是家臣把这处风景搬回京都。家臣们十分惊讶又相当为难,赶紧对小将军连科普带哄骗,才避免了马上就大兴土木。

        现今我们常常扯人生境界和格局。「看上了就是我的,去他娘的都给我搬走」——这看来应当是非常高的格局吧。

        10岁时,足利义满的父亲也死了,年幼的他继承了室町幕府将军的职位。他的成人礼上,为幕府屡立战功的管领细川赖之作为足利义满的「乌帽子亲」(假亲)为他完成了「元服」仪式。由于足利义满年幼,室町幕府的实权掌握在细川手中。

        到足利义满20岁时,幕府内斯波家族和土岐家族起来反对细川家族,细川赖之下野,斯波家掌权。但是足利义满阻止了对细川的赶尽杀绝,并逐步暗中扶持。渐渐地,细川家族势力有所恢复,足利义满在细川家族和斯波家族的对抗中渔翁得利。

       统一日本

        在派系斗争中坐收渔利的足利义满逐步收拾掉了斯波家和土岐家,而细川家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室町幕府的大权重新回到「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手中。

        当时的日本诸侯割据,共分66国,而山名氏家族则担任了其中11国的守护大名,世称「六分一殿」,也就是占有日本六分之一天下的意思。

        足利义满成功挑起了山名氏家族的内乱,之后又逼迫山名氏进攻京都。面对畏惧求和的文臣,早已胸有成竹的足利义满说道:哪有什么和平可谈,只有生死。

        「明德之乱」中一举击败山名氏,让北朝实力大增,足利义满的风头一时无两。

        日本南朝势力遇见衰败,于是跟足利义满议和。在得到今后天皇由两系皇族交替继承的承诺之后,南朝天皇交出「三神器」,宣布退位。南北朝时代结束,日本终于回复统一。

        而被夺走「三神器」的南朝天皇,再也没有被划入过继承序列。原来合同是要靠实力来维护的。

        统一日本后,足利义满达到了决定权的巅峰。他既是「武家」(军队武士集团)的关白(天皇话事人),又是「公家」(文官贵族)的太政大臣(三公之首),集军政大权与一身,超越了历代幕府将军——以前的幕府将军只摄政不参政,跟天皇各玩各的。

        足利义满一直倾心于中国文化,希望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过去多次派人跟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联络希望能够通商贸易。但是由于当时「胡惟庸」案中,胡惟庸有勾结倭寇意图篡位的举动,所以朱元璋对日本很反感,一直拒绝足利义满的建交请求,并且认南朝为日本正统。

        朱棣「靖难」后弃南京而定都北京,对刚统一了日本的足利义满颇为心有灵犀,终于答允了日本的建交请求。足利义满频频入贡,同时受明朝封赏,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明朝对日本颁发勘合符(一种类似存物牌的证明),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源」是其姓),日本正式承认自个为中国的藩属国,从此之后,直到明朝灭亡,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名义宗主国。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足利义满清醒地认识到,以暴力赢得的决定权,必然会一直遭受到暴力的觊觎。要想稳坐天下,还要控制人们的精神。于是足利义满把将军之位让给儿子足利义持,自个带着一群属下出家当了和尚,从而加强了对寺社势力的控制。这样,足利义满就实际掌握了日本的公家、武家、禅宗(宗教)三大主要势力。

        足利义满出家的寺院称「鹿苑寺」,其中的舍利殿全部贴满金箔,外观金碧辉煌。因此,鹿苑寺也被称作「金阁寺」。

        与一休的关系扑朔迷离

        据说,据说啊,足利义满摄政期间,继续发扬自个小时候看上啥要啥、欢喜谁便是谁的格局,连后圆融天皇的老婆们都给收了。当皇后生了儿子之后,足利义满立即逼迫后圆融天皇退位,让位给这个孩子,也就是后小松天皇。有人怀疑,后小松天皇实际是足利义满的儿子。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长期流传着一首预言师《野马台诗》,其中有两句:「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也就是说,天皇的血脉流传到第100代时将会终结,而猴子和狗将取而代之。镰仓末的公方足利氏满属猴,足利义满属狗,而后圆融天皇刚好是官方认定的第100代天皇,怪不得会有后小松天皇是足利义满的种儿这样流言了。而退位的后圆融天皇也被逼得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三十多岁就挂了。

        而后小松天皇的皇后藤原照子刚刚怀孕,就被以「有南志」、意欲刺杀天皇为由逐出宫廷。其后生子千菊丸,自幼被送到安国寺出家,法号「一休」。有人以为,足利义满此举,是为了遏制对自个存敌意的藤原氏家族。

        一休师父从小聪明很,又有皇族血脉,各大寺庙甚至皇宫都畅行无阻,有此背景加之刻苦修行,终成一代高僧。但是从其自号「狂云子」、「瞎驴」、「梦闺」等号,也能看出其年少时的放浪不羁。

        也有人以为,足利义满安排一休这个疑似孙子出家,也大概是为了加强对宗教势力的控制。从小陪一休一块玩的武士蜷川新右卫门,其官职是「寺社奉行」,相当于「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

        自古以来,日本一直在学习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对日本又了解多少呢?

《聪明的一休》中,一休和足利将军是怎么样的关系?

       如果说是《聪明的一休》里的话的确是足利义满(第三代将军),但真实历史上其实是足利义政(第八代将军),和足利义视(八代将军弟弟),当时正好是应仁文明之乱,一休原型是一休宗纯法师,当时战乱被迫逃出京都,还做了首诗骂东西军两方。

请教一休的身世,西右卫门、大将军都是谁?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纯(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个禅僧,动画片集描写的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小段生活,实际上他活到八十八岁。他出生在应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亲是后小松天皇,母亲是天皇的一个妃嫔。一休出生前的六十年间,日本经历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1392年才由足利义满这个幕府将军逼使南朝议和,结束了这场六十年的混战,十五世纪初才出现了和平的希望。幕府将军实际上在幕后操纵朝政,天皇并无实权。一休的母亲原是南朝望族藤原家人,虽然后小松天皇对她宠爱有加,却引起了皇后的嫉恨,当发现她怀了身孕,就以她是藤原后人,同情南朝,对朝廷心怀不满为由,把她逐出皇宫。一休是在她离宫后出生的,故此他从未过过公子王孙的生活,而是在庶民中间长大。不过从一休的诗中,仍可看出他相信自己是皇室之后的痕迹,后小松天皇确实经常召他进宫中相见,当天皇临终时,还把他召到床边去,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其庶民的身份,他从未被人当作王子,一休也从不以王子自居,他遵照母亲的吩咐去做和尚。对于他的母亲,我们也只有从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一封信中略知一二,她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能傲视释迦牟尼的高僧。

       一休五岁就被母亲送进京都的安国寺,当高僧象外集鉴的侍童,最初被命名为周健。他对研经很有兴趣,十一岁就参与听讲佛经,十二岁开始学习写作汉诗。在室町时代,一个有学问的和尚一定得会作汉诗,那时的佛教寺院被看成是文化堡垒,故和尚必须学会读写汉诗。一休青年时代是个极虔诚和遵守教规的僧徒,极为象外集鉴喜爱,后来正式收他为门徒。四年后,象外集鉴去世,一休失去老师,无比痛苦,二十三岁的他感到绝望,到琵琶湖静戒了一周,最后决心投湖自杀。他的母亲探知此事,派人去把他救活。

       一休放弃自杀的念头后,决定第二年去追从禅宗开山大灯国师修练,可是大师却很长一段时间把他拒诸门外,根本不肯接见,拒绝收他为徒。一休并不失望死心,守在寺门外等待。有一天大师出门,发现一休仍跪在寺门前,就命令门人向一休泼水,将他赶走。当他返寺时,看见一休仍跪在原地不动。这次大师点点头,让他进寺,正式收他为徒了。

       1418年一休二十四岁,大师为他命名为一休宗纯。一休这名字的意思,他的一首偈诗作如是解释:『欲从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暂作一休,暴雨倾盘由它下,狂风卷地任它吹。』他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者都是重要的,一个人得不断来往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但其中得有一段短暂的休息,以便在纯粹的自由中得以重生,风风雨雨以及任何外界势力都与他无关。

       两年后,1420年,一休终于悟道。在一个夏夜,雨云低垂,他在琵琶湖的一艘小舟上冥想,突然听见一声鸦啼,不觉惊叫起来,顿时大彻大悟,感到所有烦恼不安尽行消失。当他把这体验告诉大师,大师说:『你已修成阿罗汉,但仍未成正果。』一休答道:『若是如此,我乐得成阿罗汉,并不在乎修成正果了。』大师点点头道:『你真的是个已修成了正果的人啦!』

       1422年,一休二十八岁,大德寺庆,所有僧人都穿上最华丽的袈裟参与盛典,唯独一休穿一身破敝退色的旧袈裟,脚踏一双草鞋出席。大师问他为什么穿这样一身不合时宜的打扮,一休答道:『我来了已使这盛典增光,我可无意去学那些假僧人的样。』大师听了微笑不语。事后有人问大师是否已选定继承衣钵的传人,大市说:『一休,虽然他的行为像个疯子。』

       一休的『狂态』正是表达了他对那些僧侣虚伪的愤懑,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狂云子』,他写的汉诗集就命名为《狂云集》。他的诗在在都反映出他这种『狂』。出于对弄虚作假的僧侣极端不满,他在大师去世前几年就离开了寺院,他的行为走向另一极端,公然过起放荡不羁的生活。 1440年是开山大灯国师涅盘十三周年祭,大德寺僧乘机攫取各地大批礼物,一休对此大为不满,在十日祭典的喧闹后,他离开大德寺,临走留下一首诗给一个同门师兄:

       『住庵十日意忙忙,脚下红丝线甚长;

       他日君来如问我,鱼行酒肆又*坊。』

       一休的行为完全同僧规背道而驰,他纵情诗酒,饮酒吃鱼,留连妓馆。在《狂云集》中他极其坦白地公开宣扬自己投身欲海的欢乐。如《题*坊》:

       『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

       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

       这无疑是公开对僧众的挑战,目的正是讽刺那些假正经的僧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寺僧暗地里都在追求肉欲,为非作歹,只是不敢公然行事而矣。难怪开山大灯斥责这类无耻僧人『全是邪恶败类』了。

       早在1437年,一休四十三岁,正值大德寺为开山大灯国师举办百年大忌,一休就带了一个女子去参拜国师之墓。一休弟子编的《年谱》中说;『师年四十三,是年适逢开山国师百年大忌。师前往塔下参拜,一女子带衣袋在后随行。』寺僧聚在一起诵经,为国师祈求冥福,一休非但不去诵经,却带那女子夜宿庵房,一边听诵经,一边同女子调笑。他认为开山国师绝不会接受那群『邪恶败类』诵经的,与其诵经不如同女子谈情更合真性情。他最遵敬的一位祖师是中国的慈明和尚,就经常有老婆跟随,所以他不在乎别人讥笑,公然带女子进寺。他还写了一首《大灯忌宿忌以前对美人》以表态:

       『开山宿忌听讽经,经咒逆耳众僧声,

       云雨风流事终后,梦闺私语笑慈明。』

       『梦闺』是一休的另一个自号。

       一休对僧人的虚伪的批评毫不留情,尤其对同门师兄养叟(大德寺第二十六任住持)更是口诛笔伐,直指养叟是『一条毒蛇』、『勾引女人的*棍』和『麻疯病人』。大德寺曾一度失火,养叟向有钱的俗人募到大笔金钱,以博得朝廷给他封号。不过一休知道养叟是用许诺商人悟道至福以索取这大批金钱的,他认为这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强奸了禅宗。养叟死时八十二岁,其死况在其传略语焉不详,故隐其因,一休在《自戒》诗中,揭露养叟死于麻疯,死前痛苦不堪。养叟的弟子门人恼恨万分,曾一度派人去行刺,想杀死一休。

       一休不只是批判那些假正经、真贪邪的僧人,毫不妥协地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批评,也是很严厉的,在《自戒》诗中就这样说:

       『罪过弥天纯藏主,世许宗门宾中主,

       说禅逼人诗格工,无量劫来恶道主。』

       一休到了七十六岁,爱上了一个名叫森的盲歌女,森也不年轻,当时已经四十岁了,他们两人的交情维持了十年之久。关于他们的相识,一休曾有如下两段记述:『文明二年仲冬十四日,游药师堂听盲女之艳歌。』『侍者森,余闻其风采,已生向慕之志,然焉知之,故因循至今。辛卯之春,邂逅墨住,问以素志,则应诺矣。』可见年已老耄的一休是拖延了一冬,再次与森相遇,互诉衷情,一拍即合,成就了晚年一段十年情话。一休写了很多香艳的情诗给森:

       『木凋落叶更回春,长绿生花旧约新,

       森也深恩若忘却,无量亿劫畜生身。』

       『梦迷上苑美人森,枕上梅花花信心,

       满口清香清浅水,黄昏月色奈新吟。』

       『鸾舆盲女共春游,郁郁胸襟好慰愁,

       放眼众生皆轻贱,爱看森也美风流。』

       『楚台遥望更登攀,半夜玉床愁梦间,

       花绽一茎梅树下,凌波仙子□腰间。』

       尽管一休泛舟情海,游戏人间,但他始终相信,人只不过是一副披着血肉外表的骸骨。他在1457年写了一篇作品《骸骨》,借一个关于骸骨的梦,来说明他的信念,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壮丽辉煌,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幻象而已。他说;『人,只不过是副骸骨,外面披上五颜六色的皮,男女相爱,只见色相罢了。一旦停止了呼吸,肉体腐败,颜色尽失,爱欲也就消失了。你再也分辨得出谁生前有钱有势、谁又是贫穷低贱了,记住,你臭皮囊下乃是一副骸骨,正在等着要现出原形。』

       在一休看来,这世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表面的,甚至连宗教外在的形式和衣饰,也只是披在骸骨上的表皮罢了。有一件轶事颇能说明他这观点:有一次一个富贵之家,请一休去做法事,一休就穿着一身破旧法衣前去,那人认为他太不得体了,将他遣走。一休过了不就又再回来,这次他在旧法衣上披上一件华丽的袈裟,于是大受欢迎。一休立即把袈裟脱下,说:『让这袈裟给你们做法事好了。』说完头也不回,仍穿着破旧法衣,昂然离去。

       一休八十一岁那年,很勉强才接受了后土御门天皇的敕请,出任了大德寺住持,但他只在大德寺住了一天,就再也不回去了。由于应仁之乱,大德寺再度被焚毁,一休为之筹划重建,到文明十三年,才落成了方丈和法堂,一休于那年十一月在酬恩庵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他的弟子将他生平写的诗搜集其来,编成《狂云集》。其中《狂云集》收诗六百六十九首,遗补的《续狂云集》收诗一百五十四、法语八首、号类四十九首,合共八百八十首。当时已经有人称这本《狂云集》为一休的『诗传』,因为这些诗如传记一般记述了一休自己的生平,读其诗如见其人。

       总的来说,一休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奇人,他既是一个悟道的禅宗大师,又是一个不守清规的僧人,他的思想远远高出于他那时代。他的《狂云集》具有三大特色:他表现了人的真情性,反对虚伪作假,他对祖师极为遵敬,但他又具有自己孤高独立的精神,从他的诗偈可以理解禅宗历史的一端;他强烈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批判以养叟为首的一批利用禅为商品达到追求名利目的的庸俗僧侣;他热情奔放地歌颂人生,显示出人性的光芒,大胆歌颂性与爱情,反对压抑人性的清规戒律,揭露禁欲的虚伪。

       在一休漫长的一生中,他晚年经历了日本历史上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风灾、水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瘟疫流行,百姓逼得人吃人,京都街头遍地尸骸,应仁之乱几乎将京都夷为平地,宫宇文物尽付一焚,老百姓亡命他乡,最后连后土御门天皇死后,几个月也没钱安葬。日本十五世纪的这段历史,是以充满升平的希望开始,却以灾难的浩劫结束的。一休晚年经历的种种离乱,正足以说明他写《骸骨》所含的深意,就是在他写给森的情诗中,我们也可能品出一种强烈的辛辣味道。

       《狂云集》使我们了解一休的生平,读他的诗,会觉得他这个性格孤傲、感情强烈的人,在对我们说话,虽然和他相隔好几个世纪,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他的心声的。

"一休"真有其人吗?

       1、一休

       1394年1月1日生于京都,父亲是后小松天皇,母亲出自世家藤原氏,世间相传其母为藤原照子。照子出仕天皇,为天皇所宠爱,但她却日日怀着小剑,图谋刺杀天皇。

       被发觉后,照子乃逃出宫廷,潜往嵯峨野,于元旦生下了一休宗纯。一休母亲意图刺杀天皇,倾向南朝,是南朝派来暗杀天皇的奸细。

       2、新佑卫门

       历史上的蜷川新佑卫门并不是出仕足利义满的,他是六代将军足利义教(生殁年1394-1441,在位时间1429-1441)的亲信。现在可以明确的只是蜷川新佑卫门死于1448年,对于他的生年无从考证。

       一般认为他生于1387年,逝世于1448年,活了61岁。而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他的身份是武士,将军足利义满的亲信,与小和尚一休是忘年之交。

       3、大将军

       足利义满(1358年9月25日-1408年5月31日),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幼名春王。父亲是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母亲是纪良子的侧室。

扩展资料

       日本历史上也有一段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后以南朝失败而告终。南朝余党藤原照子嫁给了后小松天皇,企图生出继承南朝遗志的接班人,最后任务失败,但孩子还是生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休哥了。也就是说,一休是日本天皇的私生子!

       作为幕府的实际掌权人——大将军足利义满,他担心一休知道自己真实身份后,想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权利,所以足利义满忌讳一休,于是强迫一休的母亲伊羽夫人把一休送到寺庙,出家为僧,甚至还不让他们母子相见。

       百度百科-一休宗纯

       百度百科-蜷川新右卫门

       百度百科-足利义满

一休是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儿子那为什么会当和尚呢

       实际上,历史上是真有一休和尚这个人的,他生于1394年,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因为一休母亲的家族与天皇家族关系不和,小一休被赶出皇宫,于6岁时出家到京都的安国寺学习禅宗。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而且真的与足利义满和蜷川新右卫门这些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有过接触。足利义满是一休时代最大的掌权者,他于1392年统一了南北朝,权倾一时。8岁的时候,一休曾在金阁寺与他有过一次会面;历史上蜷川新右卫门并不是足利义满时代的人,而是足利将军第六代足利义教的副官,传说他为了学习“歌”,曾经和一休进行过“道歌问答”。 一休是日本茶道名人,他的茶艺,得日禅师荣西的衣砵,而荣西则曾来中国,归国后且著有《吃茶养生记》,只可惜因为他不是密宗大师,所以在「记」中并未谈及药师禅的茶艺。后来东密亦采「茶禅一味」之说,,显然是受到一休的影响。 一休是日本茶道的开创者。他传茶道给弟子珠光。据记载,一日珠光正想啜茶,一休却一挥他手中的铁如意,将茶碗击碎,并问:「如何?」珠光顿然有悟,答道:「柳绿茶红。」这是日本禅宗一则很著名的「公案」。 千利休后来将一休的茶道普及至民间,至今称为「千家茶道」,但他依然保留「茶禅」的意趣,在他的《南方录》中说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而茶的意趣,则在於「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大概正由於「禅茶」发展得太好,所以日本的「禅密茶」也失传了。

       这个要从日本南北朝政权分裂来说起!

       大约在日本第88代后嵯峨天皇时期,

       在镰仓幕府的干扰之下,天皇皇族内部发生矛盾,

       历时到1317年,皇室逐渐分为持明院系及大觉寺系,

       两派协商轮流出任天皇,两系分别各自继承不同的庄园和地产。

       1318年,第96代大觉寺系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当时是北条氏镰仓幕府掌权之时。

       1330年楠木正成举兵500,于赤阪城击溃镰仓幕府30万讨伐军,拥立天皇。

       1333年镰仓幕府覆灭,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

       1336年推翻镰仓幕府的功臣足利尊氏造反,后醍醐天皇遂逃奔吉野建立南朝,

       足利尊氏(也就是“一休”里足利义满将军的爷爷)建立了室町幕府,

       同时推举持明院系的光严天皇即位。史称北朝。

       一休由于是南朝后醍醐天皇逃走时来不及带走的家眷,

       所以一直留在京都被当作人质看管着!

       喝口水,再接着往下说:

       北朝持明院系在室町幕府的庇护下,

       传下了光严天皇、光明天皇、崇光天皇、后光严天皇、后圆融天皇五代,

       但是由于后醍醐天皇逃走时带走了日本的传国神器,

       所以在日本历史上这五代天皇并不认为是正统。

       由于南朝大觉寺系后醍醐天皇带走了日本的传国法器,

       所以虽然人单势微,却依然是正统地位。

       南朝其后传下了,后村上天皇、长庆天皇、后龟山天皇

       最后,1392年第99代后龟山天皇宣布退位,

       归还三件传国神器于北朝后圆融天皇。

       其后即位的北朝持明院系小松天皇才能正式成为正统的第100代天皇。

       好了,今天关于“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足利义满和一休的关系”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